夜哭到明,明哭到夜,岂能哭死董卓

个人图书馆-ldwxsze6m5gfyv   2023-07-09 16:49:22

近来重温三国(实际是看B站UP主木鱼水心做的三国演义微剧场),对曹操生出很多新感慨。之前我对曹操皆是负面评价,随意杀人,杀华佗,睡梦中杀人,杀吕伯奢全家,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屠城,以及为夺人妻杀人,讲出“汝死后我妻子吾养之 汝勿虑也”。

从个人道德层面看,曹操确实劣迹斑斑(仅讨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但从文韬武略看,曹操真是无可指摘,甚至看遍古今,诗写的好的领袖,止曹跟毛两人。甚至你从很多曹操讲的话中,都能感觉出他的诗人气质。

从董卓乱权开始,曹操在朝堂之上讲出标题那句: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岂能哭死董卓否。之后就问王允借了削铁如泥的七星宝刀,只身前去刺杀董卓。以前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长大对人群有一些观察后,满朝公卿都被董卓吓破了胆,曹操能逆而当之,且有勇有谋,刺杀失败后又全身而退,这其实是很了不起的事。从这点上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在汪精卫没有投敌日本前,刺杀摄政王载沣,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后,在当年时代所获得的人望。


(资料图片)

跟刘备煮酒论英雄之时,刘备曰:淮南袁术,兵足粮备,可为英雄?”曹操曰:冢中枯骨耳,吾早晚必擒之。”我听到这句话,不用书面语,就是心里感觉一愣一愣的,还没跟人打过呢,直接论断了别人就是坟里的一把骨头,这形容胆大而自信,血腥又残忍,后面在否定刘备写下的一众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后答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你可能说曹操说错了,三国演义,明明最后的稳定局面是形成了三个国家,那当时江东集团大当家的孙策还没死,刘备这样问: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苻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隆中对里,诸葛孔明对江东集团的评价也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止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所以既然是煮酒论英雄,那祖上三代的积累,其荣誉肯定不能累加到一人身上,所以开上帝视角,曹操讲“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并无不妥。

单就个人进行评价,英雄而论,白手起家对英雄称号的加成确实更大,从这个角度,我们再看曹操对孙权的咏叹: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有点分不清这是在夸他还是在贬损他拼爹拼爷爷拼爷爷,还是夸中带损。

以上是为讲,曹操识人的眼光不可谓不毒辣,且他并不是那种腹黑不露声色的阴谋家,是有话直说,一步到位的直率,在曹操征讨张绣,张绣投降,进入宛城后问左右,说出那句经典台词:此城中可有妓女否 也可以分明的看出。

再到后面,真诚地对待关羽,想为已所用,他问关羽要是刘备死了他会怎么办,关羽回答:愿从于地下。曹操依然没有说什么,其实当时看到关羽说出这句话,内心也是颇为震撼,身在曹营心在汉,忠诚,不论是欧洲中世纪,还是我国古代都被人们所称颂。看中国近现代史,会发现那些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革命党人,几乎个个都是投机分子,尔虞我诈,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行动,城头变幻大王旗,不谈历史意义,张勋这种清王朝对自己有恩,虽然清王朝覆灭但仍愿不计较得失明知道会失败的以报恩的心态去搞复辟,从个人秉性上,我觉得他比很多墙头草要强的多,而死后孙中山也给他以:

清帝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曹操言行对我的触动,还有二,其一官渡之战胜利后,建铜雀台,纪念北方统一。其二,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北方,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在某一天醉酒拿着武器唱起他的短歌行:

醉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明明如月,何枝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饶恕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吟完这首诗接下来的赤壁之战大家就都知道了,孙刘联军大破曹操,打的曹操在华容道又割袍又切胡子,一手天胡的牌打的稀烂,可最后也不忘在华容道大笑三声嘲讽刘备不会用兵,虽然每次刚笑完就杀出刘备人马,最后也是靠关羽欠他的人情救了自己一命。

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赞美曹操,坦白讲我对曹丞相的感情很复杂,对别人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印证着你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总体而言,曹操在我心中还是个负面形象。这篇文章我所想探究的,是曹操这个人物背后充满戏剧魅力的原因。

另起一段,曹操与王熙凤这两个人物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人物塑造的巅峰,为什么这样的人会有如此的魅力?我想到的原因是以真实为基础,他们的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这样讲不准确,应该说在曹操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可爱与可恨的两个极端,在文韬武略的基础上,一方面极其率性而为,另一方面又极其残忍无耻。如果你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性格大于一个人的道德,那么你可能会欣赏曹操,如果你觉得一个滥杀无辜的人即使是在历史局限性下也不值得被喜爱,那你对曹操的评价可能像我一样,是负面的。但不论正面还是负面,相信你一定会和我一样的认为,读过三国的人肯定都对曹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种不可磨灭印象的起源来源于读者对他的爱恨交织,不论是爱多一点,还是恨多一点;这种爱恨交织的情绪取决于曹操言行对我们造成的情绪波动。在广义的PUA(不局限于两性),其中的推拉(打压与赞赏交织)目的就是为了造成我们的情绪波动而让我们产生爱上对方的感觉,这跟戏剧理论的核心是一致的。这种情绪波动下产生觉到底是正觉还是错觉,我认为是错觉,爱的核心不是情绪波动,而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借曹丞相之名分享大家这个道理,意图使大家免疫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所设下的陷阱。

最新资讯

猜你喜欢